跨越半个世纪的动荡岁月,“一战”,希特勒崛起,“二战”,冷战……《大师》《布鲁克林》作者科尔姆•托宾最新长篇力作《魔术师》,一部令人眼花缭乱的家族史诗,背景跨越半个世纪,历经第一次世界大战、希特勒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男孩托马斯•曼在德国边远小城吕贝克成长,父亲保守,受礼教约束,母亲来自巴西,迷人而难以捉摸。托马斯•曼向父亲隐瞒了他的艺术抱负,也向所有人隐瞒了他的性取向。在意大利度假时,曼对在海滩上遇见的一个男孩产生渴望,并写下《死于威尼斯》的故事;陪卡提娅在瑞士疗养时,他又迷惑于使人无法离开的高山氛围,写下《魔山》。他成为当时最成功的小说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人们反复期待他的政治表态。他逃离德国,前往瑞士、法国,再到达美国,他的漂泊最后结束于苏黎世以南的基尔希贝格。在作者科尔姆•托宾的笔下,托马斯•曼是一个复杂但富有同情心的作家形象,他一生都在与自己内心的欲望、家庭和他们所经历的动荡时代斗争。
《魔术师》不是传记,而是一部艺术作品,是对一个变革世纪的情感反思,聚焦了一个努力站稳脚跟但被变革之风吹得摇摇晃晃的人。——《泰晤士报》
选摘
有两个他没能成为的人。如果他能恰当勾勒出他们的灵魂,也许能用他们来写一部书。一个没有他的才能、抱负、但有他的敏锐。这人在德国民主的氛围中如鱼得水,他喜好室内乐、抒情诗、安宁的家居生活、缓慢的改革。他具有良知,但即便德国变得野蛮,他也会留在德国,流放自己的心灵,过着担惊受怕的生活。
另一个不知谨慎为何物,想象力如性欲一般狂野而不肯妥协。他毁灭了爱他的人,他想要创造出藐视一切传统的严肃的艺术品,如同正在成形的世界一般危险。他与魔鬼擦肩而过,他的才能正是与魔鬼签约的结果。
“他想他在表演,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世人面前充当自己的外交官,而不是本人。”
“如果什么都不做的话,只剩半年的生命了。”这是2020年12月,发现癌细胞转移时,医生的宣告。2022年底,坂本龙一在线上完成了一场被视作“告别”的音乐会。2023年4月2日,“坂本龙一_RyuichiSakamoto”微博账号留下了最后的寄语和影像,“艺术千秋,人生朝露”。
才华凿凿却在十年间“与癌共生”的音乐“教授”坂本龙一,凭借《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末代皇帝》《荒野猎人》《呼啸山庄》等影片中的配乐来到世界舞台的中央。他时时检视自己的创作,通过深入自然进行最本质的探寻。音乐造诣之外,教授跨界艺术创作,亦关心自然、环境、和平、慈善相关问题,参与反核电等社会活动。
《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是继《音乐即自由》后,记录坂本龙一暮年时光的决定性自传。书本的起点是贝托鲁奇的电影《遮蔽的天空》(贝托鲁奇的“东方三部曲”皆是由坂本龙一做电影配乐),面对生命即将迎来湮灭的强烈信号,教授在最后的“告白”中表现出超乎想象的诚实、温度、幽默和爱。癌细胞的深入、家人的羁绊、眼中的社会困境和自己离开后的世界……
选摘
我下车朝那里走,看见一路上摆满了摊位。其中一个摊位是一位老奶奶在卖水果,她笑着对人们说:“福岛的桃子很甜很好吃,但孩子们最好不要吃哦。”她清楚地知道体内辐射的危险性,同时还在卖那些桃子,看着这一幕我一时竟不知道是喜是悲,心情十分复杂。老奶奶还说:“但老人吃的话,没关系。”
在电影(《遮蔽的天空》)的结尾,小说原作者保罗·鲍尔斯登场,缓缓说出这段话:因为不知何时死之将至,我们仍将生命视为无穷无尽、取之不竭的源泉。然而,一生所遇之事也许就只发生那么几次。曾经左右过我们人生的童年回忆浮现在心头的时刻还能有多少次呢?也许还能有自四五次。目睹满月升起的时刻又还能有多少次呢?或许最多还能有二十次。但人们总是深信这些机会将无穷无尽。
人生朝露,请多抬头看看月亮吧。
美籍华裔女作家匡灵秀(R.F.Kuang),1996年出生于中国广州,4岁时移民美国,在美国乔治城大学取得文学士学位,后在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取得双硕士学位。21岁时发表首部处女作小说《罂粟战争 (The Poppy War) 》被时代杂志评为百部最佳幻想小说;2022年出版小说《巴别塔 (Babel: Or the Necessity of Violence: An Arcane History) 》获2023年度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妥妥的出版界新星。其新作《黄面孔 (Yellowface) 》被美国亚马逊编辑推荐2023年5月最佳图书,2023年长期霸屏英国Waterstones水石书店橱窗C位,艳黄封面席卷整座城市。
故事开篇,灵感不竭、爱情事业平步青云的天才华裔女作家Athena Liu,邀请“我”(作品反响平平、无人器重的白人作家June Hayward)到她的住所小聚,而Athena却在“我”眼前突然死亡。Athena的书桌上摆放着其以一战时华工赴欧洲战场支持同盟国为背景的新作手稿,June仅仅是扫了几眼,便被Athena的灵感和遣词折服。June把手稿揣回了家并“丰富”了它,不久后出版了《The Last Front (最后的前线) 》,并隐去自己的姓氏“Hayward”改以“Juniper Song”示人,一夜之间成为出版界炙手可热的人物……一位纯正白种人偷了华裔作家书写华工故事的手稿,加之第一人称主角视角,背后的讽刺点读来实在有魄力。
选摘
Shared trauma brings people together, doesn't it?
If the rules (of white supremacy) are broken, you might as well ride the diversity elevator all the way to the top.
Even from a sloppy voice over, I can tell this book is going to dazzle...Every description, every turn of phrace—it all sings...It's better than anything I could write, perhaps in this lifetime.
世界投资界传奇人物查理·芒格,于2023年11月28日去世,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查理·芒格,生前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主席,亦是巴菲特的亲密搭档。将查理·芒格的人生智慧淋漓尽致呈现的《穷查理宝典》,被全世界无数管理者、企业家、创业者、投资者视若珍宝。中信出版集团历时两年多的整理出版的《芒格之道》,收录了查理·芒格1987—2010年在西科金融、2014—2022年在每日期刊股东会上的讲话,金句枚不胜数但绝非鸡汤书,读来满满的人生经验和“长者干货”。
《芒格之道》中的讲话跨度长达35年,涉及大量当年国际或全美大事件,比如美国储贷危机、日本泡沫破裂、2008年次贷危机、比特币兴起、新冠疫情等。讲话还包含了巴菲特和芒格两人思想发展和投资生涯的数次重要动向,包括所罗门事件、投资可口可乐、航空业遇挫、投资比亚迪决策等。投资应该考虑长期主义还是短期操控?管理者企业家如何选人用人?细读品味,受用一生的人生智慧。
选摘
有时候,只有经过失败的历练,我们才能懂得谦卑。用“谦卑”这个词也许不太恰当,可能用“务实”这个词更合适。我们能取得今时今日的成就,不是因为我们的能力比别人高出多少,而是我们比别人更清楚自己能力的大小。清楚自己能力的大小,这个品质应该不能说是“谦卑”。
—— 引自章节:1987年 西科金融股东会讲话
做决定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机会成本。在你所处的特定环境中,你面临的机会是有限的,如果机会A比机会B好,机会A是你能找到的最好的机会,你当然选择机会A,而不要机会B。也许别人有更好的机会,但是在你所处的特定环境中,在你的认知范围内,机会A就是你最好的机会。
—— 引自章节:2007年 西科金融股东会讲话
琼·迪迪恩写道,讲故事是为了活着,李翊云则深入探讨了我们用叙事埋葬死者的方式。——《洛杉矶时报》
作者李翊云弃理从文,90年代留学美国共读免疫学硕士,偶尔旁听了爱荷华大学的课程,转投创意写作,佳作迭出,《我该走了吗》是其成名二十年首度授权小说中译本。小说中,三度结婚守寡的莉利亚一生都在帮助身边人认清自己,晚年时翻开故人罗兰(16岁时的恋人)的日记并为之着迷。小说藏有李翊云自己的生活经历投射。
一段持续数十年的隐秘关系缓缓揭开,包括连罗兰本人都不知晓的女儿露西的存在。火焰般的激情,湮没一切的悲痛,人心在这两极之间往返,却又不得不寻找归宿与出口,继续巡航。李翊云在小说中给予了生命缭乱的礼赞,关于莉利亚,也关于来去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人。
选摘
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是爱情故事。一本书远远不止那几页字。但这个世上到处是像威尔逊夫妇那样什么也不懂的人。他们以为把罗兰的几页日记付印就是达成他的愿望。他们心安理得将罗兰遗忘。的确是罗兰的作风,把自己传世的东西托付给丝毫不致力于铭记他的人。
约拉,我希望你能尽早明白这个道理。人们给予你的大多数东西,是他们舍得失去的东西。接受那些东西没有问题,但请把它们视如万圣节的糖果和生日聚会所发的廉价礼品袋。
《柠檬树》通过追溯两个人——巴勒斯坦难民巴希尔·哈伊里和犹太定居者达莉娅·埃什肯纳兹——错综复杂的人生,将阿以冲突通过非常具体的个体之间的冲突展现出来。将两位主人公联系在一起的,是一座位于拉马拉(现属于以色列)的石头房子。1930年,阿拉伯人巴希尔的父亲建了这座房子,后来在1948年以色列建国时的激烈冲突中,阿拉伯房主一家被迫流亡。而房子的新主人达莉亚和父母,是战后来自保加利亚的犹太大屠杀的幸存者。1967年六日战争以后,巴希尔回到了自己出生时的石头房子,由此开启两位主人公之间的对话,也开启了他们之间艰难的友谊。
这段友谊跨越宗教分歧,持续了四十年的时间。简单、粗暴地宣称巴以冲突的僵局无法解决,这种做法是最容易的、诱人的,但《柠檬树》告诉我们,这段冲突在历史长河中很短,两个民族之间的冲突,只有一百年多一点。(三联书店)
选摘
对于难民来说——无论是难民营中的穷人,还是像哈伊里一样的富裕人士——主要的创伤不是卖掉黄金,也不是找不到足够的食物来吃,而在于家园的失去,或者反过来说,在于尊严的被剥夺。无论贫富,正常家庭生活的中断对于儿童都有深远的影响。
冬季,英国人的汽车在西岸土路上的坑坑洼洼中颠得快要散架了。达莉知道,以色列的坦克和吉普车正在这些路上的某个地方巡逻,但她和理查德看到的大部分景色都是石头山、橄榄树,还有与景色融为一体的古老村落。他们从拉特伦和伊姆瓦斯那人去房空的阿拉伯村庄往东北方向开,靠近了拉马拉。在拜特西拉以北迷宫一样的道路中,他们迷路了。附近一个村庄的孩子们围住了汽车。达莉娅听到孩子们飞快地说阿拉伯语,感到忧虑不安。他们继续往前开,沿着西岸以色列占领区那陌生而荒凉的道路行驶,内心对自己的方向仍然七上八下的。
“对我来说,过去的两年是我长大成人后最艰难的一段时光。那段日子我有一半的时间没能写作,剩下的时间则都在写《明亮的夜晚》。那个时期的我好像不是人,而是像个有人打一下就会倾泻而出的水袋。写这部小说的过程,也是我重新获得自己的身体,接纳自己的内心,成为一个人的过程。写这本小说的时候我想到了我的祖母。战争时期到大邱避难的祖母,捡回冰箱保鲜盒给年幼的我做玩具屋的祖母,让我以后走远一些、给我买地球仪的祖母,是她的心造就了这部小说的世界。”
继2013年中篇小说获得“作家世界”新人奖后,崔恩荣踏上奖项满载的创作之路,《明亮的夜晚》是其首部长篇小说。崔恩荣以书信、对话等方式呈现了从曾祖母、祖母、母亲到自己,家族四代女性重蹈覆辙的生命史自省,外扩至新雨、喜子、明淑奶奶,隐射出韩国及东亚近代史社会中“女性价值”定义的弊病。作者用平静温柔的笔触娓娓道来不同年代女性的苦难,破碎又坚定地在命运的巨浪中抓住希望,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尽全身之力对抗女人生如飘萍、命如草芥的荒诞时代。(台海出版社)
选摘
我既是现在的自己,也是三岁时的自己,同时还是十七岁时的自己。我轻易便抛弃了自己,但被我抛弃的自己并没有消失,而是一直留在我的心里。她在等着我,希望得到我的而不是其他人的关心;期望得到我的而不是别人的安慰。
如果心是一个可以从人体中取出的器官,我想把手伸进胸膛,把它取出来。我要用温水将它洗干净,用毛巾擦干水汽,晾到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这期间我将作为无心之人生活,直到我的心被晾干了,软软的,重新散发出好闻的香气,再把它重新装回胸膛。这样就可以重新开始了吧。偶尔我会这样想象着。
书名“复调”一语双关,既是对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的巴洛克音乐巨匠巴赫音乐的风格映射,亦是对著作双线叙事的提点,对标副题“巴赫与生命之恸”,讲音乐,也讲人生。作者菲利普·肯尼科特(Philip Kennicott),这位艺术评论家、古典音乐评论家、普利策奖得主由母亲因病离世起笔,细致回顾了与母亲算不上友好的相处往事。母亲一生充满生活化的抱怨,对待子女没有耐性甚至歇斯底里,然而当母亲死亡来临,肯尼科特发现自己从未真正了解母亲——外公不同意母亲学习自己钟爱的医学,19岁时因为婚姻放弃学业……
母亲去世后,肯尼科特开始学习巴赫最伟大也最复杂的作品《哥德堡变奏曲》,它以超高的难度挑战演奏者的技巧,同时让人不得不直面最深处、最私密的情感。菲利普·肯尼科特说,他只有弹奏着《哥德堡变奏曲》才能将母亲的故事讲完,在对巴赫的伟大作品的探索中获得治愈,人生与音乐完成和谐的复调。肯尼科特的文字无意追求华丽但至痛至美。
选摘
照顾生病的孩子比任何事都更能激发她的母性,虽然我在很久以前就切断了与她的一切感情交流,她还是密切关注着我的身体健康,让人忍不住动容。而在那个冷冽的夏日清晨,她对癌症的恐惧仿佛让她的心境变得澄明,让她变得和善可亲。她内心的愤怒退去,只剩下忧伤,这忧伤宛若智慧。
我会戴着耳机在父母家附近的山里散步,或是躺在床上酝酿睡意。开车出门我也带着它,让它陪我去镇上取新的处方药,或补给一些汽水,回去后倒在碗里用搅拌器打到气泡散光,让母亲更容易吞咽。不知为何,在车里听《恰空》会更容易进入这支复调。眼睛全神贯注地盯着公路,大脑的其他部分也跟着忙碌起来,意识因此得到了解放,得以更深入音乐之中,从整个织体的层次里分解出单独的线条。音乐亦变成了现实世界的滤镜,就像有人用修图软件抹去了加油站、墨西哥卷饼铺和礼品商店,只留下不断流逝的自然风景,染成暗淡灰褐色的干涸大地,棉白杨光秃秃的树影在11月的青灰色天空映衬下形如幽灵。
德国作家、诗人赫尔曼·黑塞,他的作品植根东西方文化及小市民生活,同时又深受浪漫主义影响,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个体心灵的导师”,狂揽诺贝尔文学奖、歌德奖、冯泰纳奖等。作家蒋勋说,黑塞的文字像日记,像书信,也像孤独时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你读他的书,即便对书中人物身处环境陌生,亦能感同身受甚至痛哭流涕,也能收获来自朋友的抚慰和疗愈。《悉达多》便是这样一部作品,它讲述了悉达多的一生,也藏有无数寻常人亦会经历的一生。
内容简述:婆罗门贵族青年悉达多为求心灵安宁、解开困顿,选择与沙门同行。三年森林生活,悉达多仍看不清自己的内心,悉达多决定抛弃学说,再次踏上探索之旅。悉达多来到城镇,遇到名妓卡玛拉,跟她学习爱情;遇到富商迦马斯瓦弥,跟他学习经商。他沉迷爱欲与财富,变得俗气与懒惰。某一天,悉达多从欲望与酗酒的醉意中醒转过来,游荡到森林的河边,准备结束生命。在沉入水中的那一刻,他听到河水中传来的永恒之声……(四川人民出版社)
选摘
他遇见女人时目光冷淡,遇见城中穿着华美之人,嘴角流露出轻蔑。他见到商贩经商,君侯外出狩猎,服丧者哀嚎,娼妓出卖色相,医生救治病人,祭司定夺播种之日,情侣们相互爱抚,母亲们哺乳——这一切都让他不屑。一切都是欺骗,都散发着恶臭,谎言的恶臭。一切欲望、幸福和优美皆为虚幻。一切都在腐朽。世界是苦涩的。生活即是折磨。
现在他看到了它,并且认识到,那隐秘的声音是对的,没有任何一位导师使他获得解脱。因此他必然要进入世俗世界,让自己迷失在性欲和权势、女人和金钱之中,不得不成为商人、赌徒、酒鬼和贪得无厌的人,直至他内心之中的祭司和沙门死去。因此他不得不继续忍受这丑恶的岁月,忍受这呕吐般的恶心,忍受这荒芜且无望生活的空虚和无意义,直到终结,到痛苦的绝望,直到放荡荒淫的悉达多,贪得无厌的悉达多死去为止。他已经死去,一个新的悉达多从睡梦中苏醒了过来。不过,他也会变老,将来也必然死去,悉达多是无常的,一切形体都是无常的。但今天他还年轻,是一个孩子,这是新生的悉达多,他充满着喜悦。
十年磨一剑,两届布克奖得主希拉里·曼特尔的“天鹅绝唱”——“都铎三部曲”(《狼厅》《提堂》)之终篇,揭开都铎王朝血腥黑暗的宫廷秘辛。细腻绵密的散文风格交织着惊心动魄的笔触,曼特尔书写了“教父式”枭雄托马斯•克伦威尔的传奇一生:从卑微的铁匠之子成为英格兰最有权力的大臣,直至最后失去亨利八世的宠信,惨淡落幕。
希拉里·曼特尔开创了历史小说新模式——扎实细致的史料研究,独具匠心的人物选择,将流行化历史与高度权威学术化历史有机结合,赋予了英国历史上最受争议的人物——托马斯·克伦威尔以崭新生命,将他置于了历史舞台的聚光灯下。模糊了严肃历史小说与大众文学的边界,成为英国现象级严肃文学作品。作品入选《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卫报》年度图书;《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一。根据《镜与光》改编的BBC英剧《狼厅》第二辑正在筹拍中。
选摘
就亨利而言,好言劝说的时代已经结束,在莫尔淋着雨走上断头台、最终倒在血泊和雨水中的那一天就已结束。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压强制的时代,国王的意志犹如一种工具,每天上午被锻造大师重新塑形,那锋利的尖头深深地拧入我们这个扭曲的时代。
你一辈子都在空旷的路上跋涉,风在你的背后吹着。走进黑暗时,你饥肠辘辘,忐忑不安。但到达目的地后,门卫认识你。穿过院子时,有火把给你引路。室内有一炉火和一瓶酒,还有一根蜡烛,蜡烛旁边是你的书。你拿起书,发现你读到的地方做了记号。你在火边坐下,打开它,读起你的故事,并一直读到深夜。